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呐喊》复读

2023-03-25小说鲁迅《呐喊》 来源:百合文库

古人说话似有一种教条,必须子曰诗云一番,方可谈及正题。今人虽没有这般迂腐,却也总喜欢将些个“名人名言”复读上几遍。你说他附庸风雅也好,装点门面也罢,总归还是旧日习俗,更改不得。
如有好事者穷极无聊,将互联网上那些被屡屡复读的句子统计一番,“鲁迅”这个名字出现的次数定然能够力压群雄、高居榜首。虽然这并不能算是什么殊荣,却也足够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在相隔百年的旧社会和新时代中,会不会存在着什么意料之外的相似?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所找寻的。
于是,我拿起了泡面碗上的kindle,翻了翻吃灰许久的《呐喊》,开始了我的“复读”之旅。
 
“复读”与梗
套用马东老师那句话来说,《呐喊》这本书的底色是悲凉的。然而原谅我,在阅读中竟然几次三番笑出了声。而这笑声与小说内容更是毫无关系,只是单纯的因着一些熟悉的字句,想起了一些并不严肃的东西。
例如,当我读到《狂人日记》结尾的这段: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我一下子就想起了某个表情包,没想到竟出自此处。
又或者,读到《故乡》中的闰土和猹: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自然的会想到另一个表情包,以及某位明星的形象。
一开始我觉得这样是不对的,我努力让自己进入状态。但失败了几次之后我忽然意识到,在这个时代,不带入其他任何东西去理解鲁迅是不可能的。如果说一百年前人们听到的是鲁迅的呐喊,那么一百年后的我们听到的便是无穷无尽的回音。这些回音与当初的呐喊声浑然一体,无法剥离。无数人的解读、化用、批判乃至恶搞凝聚其中,构成了一幅更为恢弘壮阔的当代文化图景。
 
 
“重复”与绝望
《呐喊》自序中,鲁迅先生问出了那个著名的问题: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铁屋子的坚固如何表现呢?“重复”就是一种常见的手法。窃以为鲁迅先生简直就是初代复读机,比如《风波》中,不断复读“一代不如一代”的九斤老太;又或者复读着“儿子打老子”搞精神胜利法的阿Q;复读着“差不多”的方玄绰……当然,最出名的一定是枣树和祥林嫂,不过既然说是读《呐喊》,那其他就只好先按下不表。
“重复”有时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重复意味着没有变化,意味着无意义。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就受到了这样的惩罚。白天推石头上山,然后日落后石头再次滚下,周而复始。无意义会慢慢将人压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