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呐喊》复读(3)

2023-03-25小说鲁迅《呐喊》 来源:百合文库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没错,真正带来希望的其实不是那手制的偶像,而是时刻不断地“自省”。
类似的语句也出现在《狂人日记》中,作为最早的白话文小说,其文学地位自然不必多言。而其中最触动我的并非“吃人”的真相,而是“狂人”的自白。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如果是方玄绰的“差不多”,那大概会是“换作我是哥哥我也会吃,都差不多。”
如果是N先生的颓唐言论,那大概是“我之前也是十分愤怒的,后来只好自己也吃”
如果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那大概会是“儿子要吃我的肉”。
可是只有狂人,他直面了自己是吃人者的兄弟,自己也吃过人的事实。并仍在努力劝说自己的大哥:
“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正视自我,不断反省,这正是《呐喊》最可贵之处,也是希望真正的来源。
 
 
 
再谈复读
我其实从不担心有人用“娱乐化”甚至“恶搞”的态度对待经典。我们总有一种倾向,认为新事物是旧事物的高潮或是终结,娱乐化的解读会伤害到经典本身的含义。然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这有点像米歇尔·福柯的“谱系学”观点。对鲁迅的解读也好恶搞也好,并不是一种解读替代了另一种,其实,它们都还以他们的方式存在着。诚然,闰土和猹的故事被娱乐化了,然而它想要表达的内核——不同阶层之间人的隔阂——却没有变。只不过,换作另一种更加现代的方式被呈现出来了而已。
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将后现代从虚无的未来拉到了人们眼前。“回声”是这个时代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看视频时我习惯打开弹幕,此时弹幕其实就是视频本身的回声。看完之后我还会翻翻评论区,那里不乏回声的回声。又甚至,这个视频很可能是影评或者漫评类节目,它本身也可以视作是原作的回声。接收-创作-表达这一过程被无限的缩短,最终,无数的回声一道,凝结成一个美妙的音符。
如果说,弹幕数量可以成为一个视频质量的标杆,那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获得了最多的复读次数又意味着什么呢?这使我更为惊异,毕竟这百年之间,充满了《呐喊》的回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