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他们的心理.三》

2023-04-01摘录随笔读后感 来源:百合文库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长久这样的生活之后,这些人的内心也就更不可能有什么清醒的意识,即便是有,也要隐藏起来。在自身以及外界的鼓励下,最终全身心的投入进去。
纵观历史资料,在我们认为的抗战情景中,“敌强我弱”是一个代名词,我们从书籍和回忆感受到那个时代,可能也会认为作为敌人的日本兵境遇比我们好,但是从原士兵的回忆来看,也不尽然。
战争的痛苦和恐怖是相当的,无论原士兵是什么形象,他们仍然是普通的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境遇也无好坏之分。
也许在暮年,这些原士兵的态度让来访者失望,那么当年呢?这些当年的士兵,在那个他们口中的“生死一线天”时刻,他们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原士兵竹本清(时年87岁)回忆了部队登陆上海的首战:敌人的子弹嗵嗵嗵的飞过来,连藏身的地方都没有,大家围在一起直打哆嗦,嘴里不停的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妈-妈、妈-呀”。这个时候大队长也急了,命令“不许这样!给我散开!”敌人从对面的小屋等地方用步枪“砰砰砰”的射过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被吓得什么散开保持队形都想不起来了。
这样的叙述我们也许会觉得惊讶,似乎不是一般记忆中的日本兵形象,这样的描述是否可信呢?
就像前文所言,原士兵关于战争的一个想法就是保命,关于所谓“勇猛”、“善战”的固有形象,也同样没有在原士兵的回忆中有多少体现。
原士兵大田俊夫(时年88岁)也说:(我)曾经从久居到齐齐哈尔去讨伐土匪,子弹飞过来的时候很吓人的,就用钢盔在地面挖个坑,把头藏了起来,生命最宝贵嘛。
他们爱惜自己的生命,但是在常年所谓“武士道”思想灌输下,对于被自己所侵略的中国人生命则毫不在意,“当时认为中国人不是人,现在才觉得他们也是人。”这样的觉悟在当时很难长存,即便是有,也是短暂的。甚至是暮年,在很多人心里这也没有贯彻,继续摇摆。
原士兵不仅提到了战争的恐怖,也提到了其中的艰辛与心怨,他们对于为何而来打仗不清不楚,在大背景煽动和自己的迷茫中,反而寻找着站不住脚的理由来支撑自己,“我一直认为日本是神的国家,所以干什么都可以。”原士兵东征雄(时年85岁)的想法话似乎能够说明这样的心理。
原士兵中冈重三郎(时年85岁)说:日本兵也处于兴奋状态,只要看到中国兵就杀,因为自己的战友也被杀了。
战争中的恐怖经历,内心积累的怨气,还算亲近的战友死在面前,糟糕的生活条件,常年的军国思想灌输,以及上级恐怖摧残的人性泯灭,对他们最终形成“看到也没感觉”的心态不停添薪加火,在进攻后的肆意“解放”中,更不会有什么心理波动。
也许有人会问,日军中的精神毒害应该并没有那么严重吧,至少在看原士兵的反应是不情不愿的。
但是,除了那一点不情不愿,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自明治维新始就逐步建立的军国体制并不是这些人就能反抗得了的。
在明治维新初,以天皇和新武士为代表的中央政府还一时半会拿各地的藩阀士族没奈何,但在例如“废藩置县”、“奉还版籍”诸如此类削弱地方的政策激化后,以及其他“金禄公债”、“废刀令”的举措下,各地士族的叛乱此起彼伏。而鹿儿岛的导火索被点燃以后,规模更大的“西南战争”也就顺势而出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