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B站读论语】八佾第三(五)

2023-03-13论语…… 来源:百合文库
(五)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这一句的阐释,即使是在论语的诸多篇章中,也是罕见的有意思,对于简短的,本应没有什么大分歧的本句,在历代各家注释中很明显的站成了两派。
一则:夷狄即使有君主,也不如中原诸夏无君主。
一则:夷狄有君主的国家,中原没有君主的诸夏不如它。
诸夏:指周代分封的各个“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侯国,泛指中原地区,而亡(读无)字,则通“无”。
实际上两种含义的字面并未不同,只是古汉语的倒装语序上的意味不一样而已。
前者讲:蛮夷之邦,纵使有君,也不如华夏礼仪之邦无君主来的强,因为周礼的政治结构即使没有王,各级官僚也能在这个基础上治理国家,且华夏王朝持道,有文化根基,即使一时衰落,最后民族文化,中原正统也终会复兴,就像是明代与民国一样,依靠着我国厚重的中华文化将外来民族文化包容吸收。
后者讲:无上下长幼之分,无君臣父子之别,这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基,孔夫子叹息当时礼崩乐坏,一定意义上统统都是衣冠禽兽,夷狄那种地方都有君臣之礼,而华夏却已经乱作一团,夷夏本都是有良知的人,区分只在开化与否,周代衰落,孔子叹息中原的礼仪之邦反倒不如夷狄之地,这难道说的不对吗?
前者持华夏文化为尊,驳文明未开处的君臣之礼,认为其夷狄即使一时有君,也不能凌驾于华夏整体的文明水平之上,野蛮偶然战胜了文明,并不能表示就比文明更优秀。后者强调中原礼乐文化的基础所在,只有遵循礼乐而行,时位而行才能天下大同,春秋乱臣贼子出,道不行于世,正还不如夷狄有秩序,还不如夷狄有文明之象,说此句并非是说中原文明不如夷狄,而是指中原文明过于衰落甚至把一些好的优秀的东西都断绝掉了。
我觉得,说的都挺有道理……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讲这一段时很有意思,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此句的解释是因时代与政治风向的变化而变化的,“晋之南渡,北方五胡逞乱。其时学者门第鼎盛,蔑视王室,可谓有无君之意,但必严夷夏之防以自保,故多主后说。宋承晚唐五代藩镇割据之积弊,非唱尊王之义,则一统局面难保,而夷狄之侵凌可虞,故多主前说。清儒根据孔子《春秋》,于此两说作持平之采择,而亦主后说。”我是很喜欢这个说法的,并不是说什么文字狱啊政治洗脑什么的,而是一种古代文人对于国家未来的自然思考后所呈现的结果,历史上的文人学士心怀家国天下,解经时不自觉的会将自己的政治思想通过研读古人思想来反馈与表达出来,在论政事时,也往往会使用古人的语句为自己做旁证,从这一点上讲,这句话的争议,其实也并没有那么重要了。
正确与真相,有时候是不是并非是一体的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