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刘云枫:日本的集体主义是如何炼成的?

日本的村落,是如何构建集体主义的呢?和中国的村落相比,有哪些本质差异呢?
下面,简述之。
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家的延伸。家是血缘的,村落也大体如此。但这不是说血缘是唯一的纽带,而是说血缘为主,兼有地缘以及其他因素。这一点,可从中国的地名,略知一二,如杜家坎、马家堡、陈各庄等等,大多是一姓一个村落,聚族而居。为此,家族和宗族势力,就成为一个村落的支配性力量。如果,全村一个姓氏,则嫡系、庶出、长房、次房、辈分高低等因素,成为划分派系的主要依据;如果,一个村子有几个大姓,则每一个大姓,自然成为一个集团,与其他姓氏相抗衡。
因此,中国乡村,看上去平静,其实,是很不团结的。各大家族之明争暗斗,一刻也不停止。尤其是,宗族之争,只讲亲疏,不讲是非。凡是本家族做的事情,都是对的;凡是其他家族做的事情,都是错的。如此逻辑,岂有宁日?没有是非的集体,也就不必谈什么集体主义了;因为,没有共识。没有共识,何谈合作?
以我老家为例。
村里以两姓为主,一是我们刘姓,二是吕姓。我们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刘邦之后,也不知道吕姓是不是吕不韦或者吕后的遗脉。以河为界,河西是刘姓人家,没有吕姓;河东是吕姓人家,有刘姓,但刘姓不和吕姓杂居。我小时候,两姓相处,已算和睦。可各种小摩擦不断,暗里下绊儿更是家常饭。
我的小学班主任,姓吕。她给我下了一个评语:学习态度不端正!在班里,我的成绩是数一的,而且,就算回头,也看不见第二的影子。在那个小地方,毫无疑问,我是超乎同类的。能在我身后,苦苦追赶的,有吕姓同学。在吕老师眼里,他们虽然成绩差一些,可是,学习态度端正;我的成绩虽然好,就是再好,也是态度不端正。
我辗转反侧,不得其解。首先是,不知道什么叫态度端正;其次是,我也不知道怎么把我的态度端正。问吕老师,她也不能给我有益的指导,来帮助我端正态度。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莫须有的“罪过”。可对小孩子来说,老师的话就是圣经啊。我背着这块大石头,到小学毕业;到初中、到高中,直到大学,到我自己能独立思考,我才明白:这就是一句屁话。
我,一个心智未开的幼稚少年,自小就在家族争斗的漩涡中,深受其害。当然,这算是极为轻微的,也没造成什么看得见的损害;看不见的,或许很深重,但属于精神范畴,说不明白,只好作罢。
日本的村落,简单得多。和日本的家庭一样,日本的村落,也首先是一个经济体。和中国的村落比较,日本的村落有如下特点:
第一,日本的村落,规模较小。日本传统村落大小,按照户数来说,大部分在50-100户之间。明治维新之前,这样的村落,在日本有十万左右。村落规模小,是和日本的地形相关的。日本多山,没有大面积的平原,所以,大多数村位于山间谷地,其容量是有限的。50-100户的规模,和中国农村比起来,差了不止一个量级。
第二,日本村落,没有大家族。1673年,德川幕府颁布《分地限制令》,禁止农民分家,以防止因财产分割造成农民破产。子女中,只有继承家业的一个人在家结婚,其他人都要离开家门。《分地限制令》的颁布和实施,一方面,在经济上,避免了土地和财产越分越小;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乡村出现人多势众的“土豪”——使得村落中的每个家庭,成为大体均势的“原子型”的农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