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B站读论语】为政第二(二十)

2023-03-08论语 来源:百合文库
(二一)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于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我们贴近孔子去体味这一章,可以了解夫子不是在讲为政的理论,而是现身说法。这里面自然流露出那一份坦然平和,我们从这里窥入圣贤境界。”
这是网上某百家号的一篇文章,当然,其讲的很好,只是我从这里忽然想到了一件事情,为什么这里孔子不是在讲为政的理论呢?实际明明就是在讲为政的道理啊?
有人去问孔子,你为什么不为政呢?
问此句时,孔子正在鲁国赋闲,据钱穆先生讲,应当是鲁定公末期,鲁定公,便是那位赏识孔子为司寇赞同孔子堕三都的君主,也是受齐人女乐气走孔子那一位君主。故而,许多人觉得,孔子可能有些忧叹吧。
《书》指《尚书。君陈篇》。原文是:“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原句为旧古文尚书)翻译尚书中云:孝啊!只有孝,才能使兄弟友爱。而下一句则是:“克施有政”。也就是说,要将孝悌之心,实行在政治上,因有此句,孔子与问他的那人笑言,在家中实行孝道,不就也是为政吗?这样怎么不能算是为政啊?
这一章,讲的是孔子对于孝道的一种理解,很多人说,孔子讲在家实行好孝道便能为政,以小推大,见微知著,一家仁一国兴仁。
讲的没错,心同此心,理同此理,但是我其实不太愿意这么解释。
很多在讨论儒家文章的时候,有时候就会从儒家的一个理论中来辩证,正所谓“以经证经”,一家仁一国兴仁,这是大学里的话,很符合夫子的想法,但是也是因为太符合了,就会渐渐依赖这个解释了。
我们在思考事情的时候,应该会去拿一个“标准”去计算,也就是我们以往建立的思维模型,举个例子,我现在对于理想政治的讨论,思考模式基本就是儒家,虽然也看过一点如《理想国》《尼科马克伦理学》的西方哲学,但是其实在看的时候也会不自觉的用儒家思想代入思考,不说其他的书,在面对此句时,我下意识的,开始用“一家仁一国兴仁”来理解,从而达成完美的循环。
我相信孔子说的没有错,但孔子明白为什么“一家人一国兴仁”,为什么孝可以施行天下,我懂吗?从家道行孝的理论,到治国之道,即使心同此心,然而我能做到吗?
做不到,就解释不完美,并非没有说服别人的论点,而是无法说服自己,儒家讲“不自欺”,连自己都无法说服,怎么练出良知。
我不是说非要实践才能出真知,而是想说,儒家并不是一种思辨哲学,它是一种实践的学问,它并非指导别人如何行事,而是讲自己该如何修行,它不讲治国之策,而是讲治国之人。
猜你喜欢